THA轉移有咩風險?全面解析手術風險同注意事項
【前言】
THA(Total Hip Arthroplasty,全髖關節置換術)係一種常見嘅骨科手術,主要用於治療嚴重嘅髖關節疾病,例如退化性關節炎、股骨頭壞死或者嚴重骨折。手術後,部分病人可能需要進行 THA轉移 ,即係將原本嘅人工關節進行調整或更換。不過,THA轉移唔係小手術,風險相對較高,究竟有咩要注意?等我一五一十講你知!
【THA轉移係咩?】
THA轉移,即係
全髖關節置換術後嘅翻修手術
(Revision THA),通常係因為以下原因需要進行:
1.
人工關節鬆脫
(最常見)
2.
關節感染
(細菌入侵導致發炎)
3.
磨損過度
(尤其係聚乙烯墊片)
4.
骨折或脫位
(意外創傷或長期使用不當)
5.
植入物失效
(金屬腐蝕或設計缺陷)
手術過程一般比初次置換更複雜,需要移除舊嘅植入物,並視情況更換新嘅組件。
【THA轉移嘅主要風險】
1. 感染風險增加
THA轉移手術時間較長,傷口暴露時間增加,細菌感染機會提高。如果病人本身免疫力較低(如糖尿病、長期服用類固醇),風險更高。感染可能導致:
-
局部發炎紅腫
-
發燒、傷口流膿
-
嚴重時要再開刀清創,甚至移除植入物
2. 手術中出血量較多
初次THA手術已經有一定出血量,而轉移手術由於要移除舊植入物,可能會造成更多組織損傷,失血量更大,部分病人需要輸血。
3. 神經或血管損傷
髖關節附近有坐骨神經、股神經同大血管,手術過程可能意外損傷,導致:
-
下肢麻木、刺痛
-
肌肉無力(如「垂足」)
-
嚴重出血
4. 術後關節不穩或脫位
翻修手術後,關節周圍嘅軟組織可能已經變弱,增加脫位風險。病人需要更嚴格遵守 術後活動限制 ,避免過早做大幅度動作。
5. 骨質流失(骨溶解)
舊植入物可能已經導致周邊骨骼侵蝕(骨溶解),翻修時醫生需要填補骨缺損,但骨骼強度可能仍然較弱,影響新關節嘅穩定性。
6. 麻醉風險
尤其係長者或本身有心肺疾病嘅病人,全身麻醉可能有 血壓不穩、呼吸困難 等風險。
7. 植入物再次失敗
即使成功轉移,新嘅人工關節仍然有機會因為 磨損、鬆脫或感染 而需要再次手術,尤其係活動量高嘅病人。
【如何降低THA轉移風險?】
✅ 選擇經驗豐富嘅醫生
翻修手術技術要求更高,建議搵 專注於髖關節翻修 嘅骨科醫生,減低手術失誤風險。
✅ 術前評估要全面
- 檢查有冇潛在感染(如牙科感染、尿道炎)
- 控制慢性病(如血糖、血壓)
- 評估骨質密度,必要時做骨移植
✅ 嚴格遵守術後護理
- 避免早期負重 :通常頭6星期要用助行器
- 預防感染 :按時食抗生素,保持傷口清潔
- 物理治療 :強化肌肉,減少關節負荷
✅ 定期覆診監察
即使冇不適,每年都應該照X光檢查植入物狀況,及早發現問題。
【THA轉移後嘅康復時間】
相比初次THA,轉移手術後康復需時更長:
-
住院時間
:通常5-7日(初次THA約3-5日)
-
完全恢復
:視乎情況,可能需
3-6個月
先可以正常活動
-
運動限制
:避免跑跳、深蹲等劇烈動作
【常見問題FAQ】
Q1:THA轉移手術成功率有幾高?
視乎原因,一般成功率約 80-90% ,但如果係嚴重感染或骨缺損,成功率可能降低。
Q2:轉移後仲可以行山、游水嗎?
低衝擊運動(如游水、步行)通常冇問題,但 跑馬拉松、打籃球 就唔建議,以免加速磨損。
Q3:人工關節可以用幾耐?
初次THA一般 10-15年 ,轉移後可能 8-12年 ,視乎使用習慣同材料。
Q4:點樣知道要唔要再做轉移?
如果出現 持續疼痛、關節僵硬、發燒 ,可能係感染或鬆脫,要儘快睇醫生!
【總結】
THA轉移手術風險較高,但對於關節嚴重失效嘅病人,仍然係改善生活質素嘅有效方法。關鍵在於 術前評估、選擇合適醫生同嚴格術後護理 ,先可以將風險降到最低!如果有疑問,記得及早咨詢骨科專科醫生,唔好拖到問題惡化先處理!
希望呢篇文幫到你,如果有更多問題,歡迎留言討論!👨⚕️💬